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智慧生活-社會化觀點!>心得與反思

  在這次演講中,鄧怡莘教授所提到人們生活周遭的產品或場所慢慢的被侵蝕和擴增,也代表了生活周遭充滿了無所不在的計算,甚致嵌入生活中的產品,它們被隱藏著,讓人們沒有直接肉眼地看見,而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生活更聰明、更便利,也漸漸地覺得電腦是社會成員,缺一不可。
  但也慢慢地產生科學與人文之間兩種文化的差異,就像演講中所舉到的「老人公寓」,老人每天觀察溫度計並定時與管理員需求開暖器,但科技要融入生活裡,解決問題,帶給老人便利、輕鬆,但他們卻是反對,理由就是他們想與人互動,若是全部都交給科技去做,就很少有機會與人互動。
  因此,我認為「社交行為」可以幫助這方面問題的產生,就像「馬克杯」的例子,當某人去某地買了馬克杯,帶來學校時,他周遭的朋友與他所談都是馬克杯的事情,也開起了話題,這就是增進人與人互動最好的方式。
  而我們都是屬於設計師的一分子,應該要跳離設計師的角色,轉換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角度,來觀察人與人的相處、他們的需求是什麼?而不是一昧的把任何產品變得聰明,當這個社會環境、產品都被電腦主宰,也許也帶來便利,但人們卻會想要有社交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此我們更要重視「社交行為」,「如何做媒介(人與人、人與物)的設計師?」其實就是要觀察人們的需求或是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並且要了解人與人互動的困難點在哪?利用媒介、平台來增進人與人的互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