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在世界具有反應關係的次世代操作介面
筑波大學藝術學系‧生產設計專攻原田 昭教授
黃崇彬 譯(1996.4.22)
資料來源:http://robin-design.hp.infoseek.co.jp/Essay/Reactive.html
-------------------------------------------------------------------------------------------------
介面設計與使用者
對使用者而言,何謂「操作的設計」?
interface(境界面)是存在於事象與事象的境界之間的『面』。探討人與機械之間存在的『面』便是「人機介面」(man-machine interface),考慮使用者與機器之間存在的『面』便是「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而介於人與環境之間的則為「人環境介面」。
也就是說,依「介面」一辭前面的冠語所指的對象物,而定義其交界面。換言之,介面設計的指涉,並非依設計的對象物而訂,而是此依此對象物與人之間發生關連的方法而來。這個交互關係的方法論形成整個介面設計的中樞。
有論者認為,這種設計「與人的關係」的觀點,遠不同於以往工業設計的論點。但是,無論何種工業設計的主張與流派,焦點都是集中在探討設計對象物存在的正確方式之上。介面的設計則是聚焦在,此對象物的存在與作為使用主體的人之間的相關關係上;可說稍有些許差異而已。介面設計關注的重點是:即令是同一對象物,亦必須視使用主體的相異而關係不同。
理性支援不再;感性支援的必要性
若人類的行動並非僅受到「邏輯性的支援」,同時必須接受「感性的支援」二者的支配;我期望能進行一些感性支援介面的設計。人類的行動所可說是由「知」(知性)、「情」(情感)、「意」(意志)三種資訊處理方式所構成。其中,「情」的相關研究是迄今未及的未知領域。關於「情」的領域,甚至還無法確知可否足以成為一門學問,因此尚不能十分確定地妄下斷語。像喜、怒、哀、樂這樣的「感情」,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所謂的「感覺」,美麗的、寂寞的、熱切的、溫柔的、幽默的等「感性」;區別出來的字眼。這些皆屬感性的支援;為了你我豐裕的生活,毫無疑問將是今後設計界追求的方向。
感性工學與介面
在「人性的感性領域」方面,運用某種手段∕方法以建立「物性量」與「感覺量」的關係方程式;在「人性的心靈領域」方面,掌握住內心感情與「感性量的關係方程式;這便是「感性工學」的領域。感性工學與傳統的工學體系有效結合,將可會對下世紀產生深遠與重大的影響。源自溝通(communication)的「關係」
人與機械的關係,由溝通(communication)而決定。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人與機械的溝通方式。我並不願邏輯性地去分析訊息溝通的方法,而計劃從感性的訊號來挑戰新的溝通方法。
最近越來越多人使用「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這個字眼;指的便是顯示器的螢光幕上,以代替語言的「圖像」(icon)這類視覺符號來溝通。
非語言溝通(nonverval communication)源於感性資訊的支援
採用語言以外的形式對人的溝通(非語言溝通,nonverval communication)多所存在,並非僅有視覺語言一種而已。馬喬利‧F ‧巴克斯(石丸正譯:非言語溝通,新潮社,1987年 *6)引用雷‧L‧巴度威斯德的話說:『以下九種語言訊號的形式對人類所有的溝通有重大協助。(1)人體的特徵。(2)身體搖晃……等動作。(3)視線接觸與眼神。(4)聲音的特徵。(5)沈默。(6)身體接觸。(7)堆人的空間。(8)文化的時間與生理的時間。(9)色彩……等。據說其中身體的搖晃對溝通最重要。對人的溝通有這九種,對人以外的非語言溝通則有無限的方式。人類各式各樣的行為,依人當時所處的狀況而異。所處環境的時間、場所、氣味、風、溫度濕度、亮度、聲音、日光、季節、色彩的構成、重量、尺寸、運動、……,從語言表現以外的所有感覺器官輸入(input)人體。
毫無疑問地,將這種非語言溝通的情報訊號自動輸入電腦內,可以形成比以往更加豐富的溝通。這種日常生活裡,身體肌膚所感覺得到的「環境情報(資訊)」稱為「感性情報」;接下來將討論感性情報如何融入電腦的方法。
我們人類對身體的接觸非常敏感。例如不用手直接接觸電腦鍵盤,用棒子的尖端按按鍵輸入,棒尖接觸鍵盤的瞬間應該不太舒服吧!「碰觸」這種行動在非語言溝通裡式相當基本的一種。
設計的課題
現代的工業製品,尚未足以稱得上完美得人造物。主要是因為還有以下的課題猶未解決。(1)看不見的機能。(2)必需學習的機械。(3)因未完成介面導致的說明援助。(4)複雜的操作。(5)對環境的不適應。(6)對人類曖昧性的不對應。(7)對人的感性沒有吸引力。肇因於「(過度物化以致)喪失魂魄」、「看不見的電子迴路」、「多功能化」和「封閉的操作系統」等趨勢,導致人與機械間的疏離關係,演變成極端嚴重的問題。可以預期的是,感性支援將可明顯的改善目前這個缺失。
「具有魂魄」而且有「豐富的感性」的介面,這樣的新道具(新產品)正是我們今後追求的方向。
今後的工業產品將變為機械人(robot )
今後的人造物,得以想像將具有以下的條件:(1)內部作用強調人性情感的訴求。(2)相對於作業環境的動態變化,人造物的外觀形態可以對應變化。(3)「機能」被視為「使用者的代理人」,並非反覆出現而應以選擇方式呈現。(4)為了達成工作任務(task),具有移動的機能。(5)具有自動制御機構,能處置預料之外的意外狀況。(6)依作業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再程式」(re-programing)獨立選擇實行使用。
仔細思索以上這種嶄新人造物的條件,換句話說不正就是「新的機械人(Robot)般的介面」的定義嗎!亦即,今起全部的人造物將變成,同時具有新的「機械人的介面」(robotics interface)概念。
Reactive Interface
對使用者而言,何謂「操作的設計」?Robotics Interface的概念
此處所謂的「Robotics Interface」,並非指機械人時代的「機械人」(Robot)與「人」之間的介面。
想像中Robotics Interface的操作情境(scenario)是,將使用者把使用方法「訂作出來」,透過介面將行動的方法「交給」人造物。這個操作情境的行動屬性將如下所列:(1)人造物的內部運作情形可視化。(2)人造物的外形將成可動體(變形∕運動)。(3)擁有可變(移動)機構。(4)由使用者「操縱」(manipulating)。(5)具有感性的互動(interaction)能力。(6)群行動。(7)寵物般的行動。(8)由使用者進行簡單的可視化程式設計(visual programming)。(9)狀況認知(環境對人造物發出怎樣的情報)。(10)輸入裝置的多樣化。(11)感應器與反應∕行動的垂直控制。
此處所言Robotics Interface的概念,乃曾於1994年日本設計學會發表的內容。(原田昭等,Robotics Interface的基礎概念,「設計學研究;第41屆研究發表大會概要集」日本設計學會、1994 *7)一方面由於「Robotics」這個字眼的意涵稍稍狹隘,加上其他種種的考量與顧慮,結果最後我認為將之改成「Reactive」一辭比較理想。因為「Robotics」這個字給人有「注入命令」的僵化印象及聯想。因此,採用具有「反應」意涵的「Reactive」一辭。Interface design現況的問題點在於,都限定在探討顯示畫面(display)內部世界的擬態(simulation),非常欠乏現實感。有鑒於此,我們把介面從顯示畫面的內部解放出來,置放在電腦系統的外部;模擬(simulate)感性道具的運作,採用具體的介面而不再是「虛擬」(virtual)的方式;並希望將之命名為「Reactive Interface」。
外在世界導向介面
超越內在世界導向的非現實感後,追求什麼?
我們把介面從顯示畫面的內部解放出來,置放在電腦系統的外部;機械便可認識電腦系統外部的狀況。於是試作這套能讀取了現實世界的情報,提供資訊予外在世界導向的介面,我們稱之作「外在化指向Reactive Interface」。
外在世界導向和狀況認識
以往的介面,都是將資訊的假想世界,預先在電腦內部設計好;這個介面支援了人與機械的對話(「內在世界導向」)。相對於此,「外在世界導向的介面」則是;機械能夠認識在電腦系統外部的人所面對的情況,讀取現實世界的情報後,再提供給人,支援人的行動。
外在世界導向Reactive Interface的特徵
為了能與人的行動一致,基本上此介面必須是可以攜帶的小型,同時以無線的方式與電腦連線亦是不可或缺的。
(1)不單單只是邏輯性的資訊,藉由感性資訊的讀取,產生更加豐富的人與機械之親密關係。
(2)機械能夠認識在電腦系統外部的人所面對的情況,讀取現實世界的情報後,再提供給人,支援人的行動。
(3)因為外在世界的情報漸次讀入電腦中,人的行動範圍如果擴張,具有將積存的資訊世界自動擴大的構造。
(4)並非虛擬而是具有實體的運動體(活動的實體模型),非常真實的互動(real interaction)關係將會成為可能。
(5)多媒體化的趨勢下,多重模式的模型將相當具有成效。
謝辭:這篇「Reactive Interface的研究」屬「筑波大學尖端學際領域研究中心」(TARA)的「複合媒體情報科學領域」共同研究課題項下;此外尚有數家企業的贊助促成,方得以推動完成。在此一併為之記,並彰謝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