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傳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原著:Mark L. Knapp Judith A. Hall
譯者:陳彥豪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有公司
日期:中華民國88年9月初版一刷
----------------------------------------------------------------------------------------------
(Ray Birdwhistell),要拋開人類的互動以及只做語言行為的診斷跟只做非語言行為的診斷的研究都是不容易的。因此非語言研究的學者使用「溝通」或是「面對面的互動」的語彙從事非語言的研究。
「非語言」的定義
(1) 最重要的定義是有關非語言研究的學者探討的一些特定行為(EX:面部表情、眼睛凝視等等)。
(2) 以它們各別的功能來定義。EX: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區分在於語言行為是敘述性和概念性的---為的是傳達理念----而非語言行為為的是傳達感情。
(3) 劃分語言/非語言為二的方式,就是從腦部資訊傳遞的過程來看,最常見的非語言訊號的指標就是指被製造出來的行為,有時候在腦部裡面詮譯這些訊號的態式才是相關的指標。
非語言訊息的傳遞
腦的左半葉主要傳遞的是有先後順序排列的、數據的、語辭的、或者語言系統的資訊;而右半葉主要傳遞的是非語言的、類比的、或者整體的資訊。因此,腦的右半葉擅長於傳視覺的/空間的關係訊息,這些關係訊息在傳統上來說被認為是屬於非語言的刺激物。
Mackey的意圖模式
探討以及詮譯我們這一個稱為非語言傳播的學術領域有很重要的涵義。正如Mackey(1972,p-24)所述的:
我們可以預期這四種型態的情境,在它們的動力和科學性的解釋上,都需要先察覺它們之間的根本差異性,才能充分地瞭解它們的存在。因此在非語言「傳播」上所進行的實驗應該盡可能地針對它們這個四種不同的形態的差異性來設計 這個設計是很重要的。
Mehrabian的研究工作(1970;1981)主要集中在對人們構成各種非語言以及/或者隱性的行為上面的指物,也就是說,我們附著在這些行為上面的意義。這些廣泛的測試結果顯示出三個層面的觀察角度:
(1)立即性:有時我們藉著對事物的評估來對它們做出反應---正面的或負面的、好的或壞的、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
(2)地位:有時我們會制定或感受那些對我們指出來個種不同地位層次的行為---強的或弱的、高級的或附屬的。
(3)反應性:指的是我們行為的感受力---慢的或快的、積極的或消極的。
結論:這三個層面的觀察角度似乎是對我們周遭環境的基本反應,說且也反應在我們賦予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的意義的方式上面。
Ekman和Friesen(1969)的概念模式是依循像下列這種的持續模式:
內在的製碼---圖像的製碼---武斷的製碼
Ps:
(1) 它是一個持續的模式,不是分離的種類。一個行為可能會定位在這些分段點的兩點之間。
(2) 語言行為主要是位於持續模式的右側,非語言行為似乎偏向中間和左邊,但有例外。
(3) 這三類製碼的主要區別的特點在於符碼對它的指涉物的空間距離,也就是說,符碼所指的事物。
在整體傳播過程中非語言傳播的觀宗角度
Argyle(1988)在人類溝通中找出了幾個非語言傳播行為的主要功能如下:
(1) 表達情感
(2) 表現人際的態度(喜歡/不喜歡,控制/屈服…等等)
(3) 呈現一個人的個性給其他的人
(4) 伴隨語言以便處理交談的順序、回饋、注意力等等。
Scherer(1980)找出了四種非語言的信號的功能:語意的、語法句構的、實用的、對話的。
Ekman研究非語言行為的功能方法用了一些Argyle和Scherer提出的概念,但是還是強調了跟語言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Ekman,1965)。非語言行為能重複、抵觸、取代、加強、或調整語言行為。
非語言傳播的理論作品和研究可以分成五個領域如下:
(1)溝通環境
(2)溝通者的體態外表
(3)空間學
(4)身體移動或動作行為(手勢、體態、觸模、臉部表情、以及眼睛行為)
(5)並行語言(音質及包括潛在的反應、停頓、沉默在內的發聲法)
此讀者以「身體移動或動作行為」研究方面進行初探。
人類溝通中姿勢和體態的效果
姿勢是什麼呢?姿勢是身體的(或身體的部分的)移動,用來傳遞一個理念、企圖、或感情。姿動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分類(Marris,1977),但是主要的類型可以分成下列兩種:
(1) 語言無關的姿勢
(2) 語言有關的姿勢
語言無關的姿勢
也稱「象徵態勢」(embllems)(ekman,1976:Ekman,1977)或是「自主性姿勢」(autonomous gestures)(Kendon,1984:Kendon,1989)。這些姿勢都是非語言的動作,有著直接的言辭上的翻譯或者字典上的定義,它們往往包含了一兩個字或一個短語。屬於同一文化或是同一次文化的成員。Ex:「圈圈手勢」表示了「一切順利」,是一個跟語言無關的姿勢。在某些談話的情境中,它可能代表的「零」或是「沒有價值」的。
「經得起考驗」的真實象徵姿勢,至少要有70%的製碼者(encoders)一定要類似的行動表現才行。這些制定好的姿勢然後再送到給一群解碼者(decoders)來看,他們被要求找出這些姿勢的意義,以及在日常生活情況中,這個意義反映出來自然運用這些姿勢的程度如何。主要用在玩像比手劃腳的遊戲通常並不被認為是「自然的」姿勢,需要言辭的發明與表現也被剔除在外。
語言有關的姿勢
學者們設法跟語言相關的姿勢的各種類別用不同的專業術語加以分類(Efron,1941;Ekman,1977;Kendon,1989;McNell & Levy,1982),但是有四個常見的類型逐漸出現:
(1) 跟說話的人的指涉物---具體的或抽象的---有關的姿勢。
我們說話的時候,會用姿勢來構成話話內容的特色,有時候,這些姿勢會是忠實描繪出具體指涉物的動作。Ex:用沙漏比劃出一個「女人的身材」來描繪出這個指涉物。
(2) 指出說話人與指涉物有關的姿勢。
說話人對指涉物的指引。Ex:手掌向上表示更多的不確定(「我想」或「我不確定」);手掌向下表示確定(「很清楚地」或「絕對地」);手掌向外,面向聽的人表示強硬的聲明(「讓我把這一點說清楚…」或「請各位鎮靜);手掌面向說話人表示心中懷著某個概念(「我有個好主意…」);說話人手掌向上是當他在請求或是甚至於期望結束一個打招呼問候的時候。
(3) 用來作為說話人的論述的視覺標點的姿勢。
這些姿勢強調單一的字或比較大的陳述單位。Ex:在空中敲打著手或拳頭或是敲打在另外一個東西的上面,也可以用來增加強調的策略以及在視覺上「畫出」正在強調的一點的重要性。
(4) 協助兩個交談者之間口話對話的調節組織的姿勢。
交談的姿勢則留意到跟說話人有關的另外一位交談者的存在,而且有助於調節和組織對話的本身。由於這些姿勢主要用來指示者談者的持續介入以及所分享的角色,它們只有在其他人面前才會發生。Ex:(1)當甲方提到乙方前面引出的議題的時候,他會很快地用手或手指頭指著乙方,這個姿勢可以翻譯為「正如同你所說的」;(2)在回答乙方問題的時候,甲方開始談到一些有必要但是似乎沒有關連的資訊,而且就在那個時候,甲方把他(她)伸直的手戳向乙方,意思是說「我現在是要談你的問題了。」
姿勢、體態、和語言之間的協調
這種介乎身體和語言比較大的比較小的單位之間的同步叫做自我同步。除了自我同步以外,這些方式說明了一種互動的協調同步也一樣存在。互動的同步雖然在動作和言語的改變方向上同步,但是並不意味什麼樣的行為會改變或是這些行為又是如何改變的。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互動的協調可以經由互相配合的行為---同時間發生的類似行為(體態的一致或動作的模仿)或在先後順序下發生的類似行為---而顯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