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現象學/胡塞爾

書名:dtv哲學百科(dtv-Atlas Philosophie)
作者:Peter Kunzmann、Franz-Peter Burkard、Franz Wiedmann
繪者:Axel Weiβ
譯者:黃添盛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7/10/29初版
-------------------------------------------------------------------------------------------------
現象學
  現象學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流派之一,創始人為胡塞爾(1859-1938)。現象學這個名詞背後的要求,是哲學應該擱置一切過於倉促的世界詮表,毫無偏見地分析在意識中出現的現象。
  胡塞爾的目標,是藉由現象學的方法奠立一個作為「嚴謹科學」的哲學。




  • 意向性的經驗
      胡塞爾認為意識的意向性表示了,指向一個對象的意識行為,例如:知覺、記憶、愛等能知與在其中出現的所知永遠互相關聯。
      在此,意指的對象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果;多樣的能知內容被整理到一個統一的對象意識裡面。所知不是真實存在的對象本身,而是意識行為當中創造意義的功能性涵指裡所意向性地蘊含的對象。所知的材料基礎是感官與料。
      因此,對胡塞爾而言,感官知覺的分析十分重要。感官與料及能知構成經驗的實在內容,所知是非實在的內容(意向性的對象)。
      意向性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要求明證性。明證性意即一個意向性的意指對象在一個原初地認識的意識中無可懷疑的自然湧現。













補充:意向性包含我們的一切體驗,這些體驗可分為兩個層面:
  1. 感性的層面:
    是指感性的體驗,胡塞爾把它稱為感性的質素(hyle)。
  2. 意向的層面:
    是指帶有意向性的體驗或體驗因素,它是給予意義的層次,胡塞爾把它叫作直觀的形態(morphe)。

這個區分有點相當於傳統的形式與質料的區分。相應於這個區分,意向性結構可以區分為:

  1. 意向內容(noema):
    向活動所給予的對象的意義。
  2. 意向活動(noesis):
    給予意義的活動或功能。

  • 存而不論
      為了能夠擷取自然湧現的現象。我們必須徹底改變自己對世界的自然觀想,胡塞爾稱之為現象學還原。
      在自然觀想中,我們不斷對對象本身的存有下判斷(存有的信念)。相反地,現象學的態度撤回一切關於對象的有與非有的判斷,藉此讓我們得以毫無先入見地觀察純粹的意識。也就是說,觀察在意指動作與意指對象的相隨關係中產生的現象。胡塞爾借用古代懷疑主義的概念,將這樣的處理過程稱為存而不論。















  • 內在的時間意識
      胡塞爾說明了讓對象與事件可以有分明定位的客觀時間意識如何建立在經驗的時間性的內在意識上。
    在此一切的基礎是作為知覺正在發生的「現在」的當下意識,因此它是過去與未來的經驗臨現的地帶。
      當下不是一個點,而是有長度的,因此甫成為過去者可以被保存在現在(持往),即將發生者現在就可以預期(持來)。
      當下的現在透過一連串的「持往」與過去結合在一起,而過去也曾經是這種當下的現在。
      這個「持往」的長鍊作為「沉沒」的當下被保存下來,因為它的緣故,在記憶當中,過去可以在它原來的位置上被尋獲,被召喚到當下。
      除了空間與因果外,意識另一個建構上的重要成就是相互主體性。

  • 生活世界作為科學的意義基礎
      胡塞爾哲學又跨入了新境,其思想環繞著生活世界這個概念。生活世界是一個知覺、體驗的我在其中面對它的對象的可能經驗視域的全部。
      胡塞爾認為可以在文化史裡找到一連串的「原始基奠」,讓一個文化共同體的意識跨入一個新的對象性。

沒有留言: